代楼村党支部书记裴鑫
就在前两天,裴鑫刚在朋友圈里做了一把“晒娃狂魔”,“我的儿子在县实验小学上学,被评为‘三好学生’,我觉得特别骄傲,一定要把这件事晒出来给朋友们看看。”
裴鑫说,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,早年在外做建筑生意,如今之所以回来做“村官”,一方面是因为看重老家光山的教育资源,“我们光山特别重视教育,全县每年都有不少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。”而另一方面,老家纯朴和睦的民风,让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十分留恋,勾起了乡愁。
在裴鑫的记忆里,家乡的角角落落都充满了人情味,“我们村的人特别团结,乡土风味浓厚,谁家有个大小事儿,都是全村上下一起帮忙。而现在,村里正是搞发展、搞建设的好时候。我返乡回来,的确赶上了最好的时候。我得干啊。”
“发展产业需要经济基础,更需要人才。”裴鑫说,他回村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号召更多像他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,或创业,或投资。
而如何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,裴鑫做了一系列工作。去年中秋节,裴鑫在村里举办了一场“我们一起过中秋”的活动,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过节吃团圆饭,并给每个老人派送了礼品和月饼,“就在活动当天,返乡为老人过中秋节的外出务工人员,看到村里主动为老人送温暖后,自发为村子建设捐款了17万元。用于扶危救困、奖掖大学生。”
除此之外,裴鑫还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村里“我为家乡栽棵树”活动,“一棵树虽然小,但是也为村里绿化做了贡献,由他们亲手栽下的树也成为了与家乡的纽带。”
代楼村的苗木花卉种植田
“在外面打拼的人,不是不愿意为家乡贡献出力,只是他们需要看到村两委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做实事,真正在脚踏实地地干。”
如今,在裴鑫的带动下,代楼村依靠外出务工人员力量,共引进8家企业入驻本村,其中2家大型企业,5家合作社及一家农家乐,同时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、特色养殖产业,“在产业的帮助下,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活干,每户一年最少增收1万元。”
其实不止在泼陂河镇、十里河镇,整个光山县外出务工者,在民风乡愁的感召下,返乡参与村组织建设、参与创业投资,早已蔚然成风。
发挥光山的人缘与地缘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
吸引像裴鑫一样的人才返乡,非但能带动组织振兴,产业振兴更是亟需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如何引进人才返乡创业,光山县下了不少功夫。乡愁民风就是最大的人缘,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地缘,只要把人和、地利的优势发挥到最大,再有“乡村振兴”正当时这个天时加持,何愁没有成功人士回来创业?何愁产业发展没有后劲呢?
从光山县一层开始,到乡镇,到村两委,对返乡人才无一不是高度重视,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“一条龙”的基础支撑,比如完善激励措施,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专项政策,以返乡下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龙头,培育孵化创业项目,充分发挥光山县电子商务园区和羽绒产业集聚区作用,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、场地支持、资金支持和信息共享。比如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,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建立健全22个乡镇(街道)标准化的平台建设,完成312个村级(社区)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,形成了县、乡、村三级返乡下乡创业服务网络。如此名目繁多、事无巨细的政策扶持,让光山县先后被授予“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”和“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”。
为了进一步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力,营造在全社会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,光山县拿真金白银,先后评选出县级“创业之星”30名、“创业示范项目”20名,并对获奖个人和企业分别奖励5000元和30000元;为11家初次创业的返乡创业人员拨付创业补贴共计5.5万元。创业培训开展如火如荼,成立了县电商培训工作领导组,制订培训计划,每月29日定为光山电子商务培训日,每月举办一期短训班,实现了培训工作常态化、规模化、有序化。
此外,光山还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吸引和带动成功人士返乡创业。还不为人所知的是,光山县的特色羽绒产业,已经做到了全国头部集聚区。之所以能形成羽绒特色产业,根植于当地的麻鸭养殖的基础产业早已成型。众多羽绒行业为了节省成本,干脆在当地设厂,由此,也带动当地自创品牌的迅速崛起。光山县根据这一特色产业的优势,实施羽绒产业转型工程,建设占地450余亩的羽绒服装产业园,创建羽绒企业创业中心,免费提供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入驻创业,解决其无场地、缺资金和招工难等问题。目前,该创业中心已入驻15家服装加工企业,1家家纺企业,12家羽绒电商企业,1家快递公司,入驻企业已安装缝纫机位600个,总投资近1.5亿元,现有缝制技工1650人,年生产服装100万件,实现产值2亿元。同时,创业中心申报了河南光绒科技企业孵化器,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、大学生等人员提供创业支持。
现代化的养殖大棚
麻鸭养殖产业带动了羽绒产业,羽绒产业又顺势带动了电商产业。光山县是全国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。而电子商务产业的兴盛,又进一步吸纳创业。目前光山全县网店开设逾2万家、从业人员超3万人、网货生产企业200多家、供货商500多家、物流速递企业50余家,电商将光山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“光山十宝”系列农特产品的带动下,光山农业产业化企业、各类合作社累计上线50多款农特产品。
除此之外,光山县还利用“多彩田园”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创业,光山因地制宜发展“两茶一药、一游一果”等特色产业,建成以马畈“观五玫”鲜桃、砖桥月饼、“牢山粉条”等“光山十宝”为品牌的农特产品种植加工基地8个;加快推动规模养殖,猪牛羊饲养量达54万头,家禽饲养量达1418万只。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以粮油、茶叶油茶、畜禽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、羽绒电商等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,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粮油品牌。
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、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,曾针对精准扶贫,于2016年赴光山调研考察。三年后的今天,光山不但有效开展精准脱贫,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“乡村振兴”战略落地,开创出属于光山自己的振兴模式。
对此,杨建国表示,尽管在全国考察过很多地方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,其大多数都是单点突破,或者有两三个抓点的较多,真正成体系,在组织、产业、人才、生态等各个维度均有探索,且形成相互促进、合力驱动发展的并不多见。光山真正打通了文化、产业、组织等五方面振兴的内在链条,结合当地既有的资源和基础文化优势,以文化建设为抓手,分别在人才、组织、产业、生态环节发力,最后又形成合力,非常具有创新精神。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,光山“乡村振兴”各个环节之间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,不刻意,因而更突显出浑然一体的集成效果。可以说,在乡愁民风文化振兴的滋育下,光山县的“乡村振兴”实践,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新路径。
司马光故里的文化滋育,树立“乡村振兴”的光山样板
“司马光字君实,陕州夏县人也。光生七岁,凛然如成人,闻讲《左氏春秋》,爱之,退为家人讲,即了其大指。自是手不释书,至不知饥渴寒暑。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去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”
《宋史》里这一段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相信小学生都耳熟能详。然而正是这个听起来太过熟稔的故事,给了光山文化滋育的灵感,成了光山智慧之城的活水。
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不仅体现了司马光个人的智慧,更彰显了互帮互助的光山底层民风文化。无论是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发掘、发展,还是七姓村同心戮力搞建设,无一不是司马光砸缸文化的传承,也无一不受到司马光砸缸文化的滋育。
作为写生基地的东岳寺村山好水好人更好
得益于民风文化、乡愁文化、教育先进等文化振兴的关键因素齐全,带动了一大批有志青年、成功人士返乡,带动了人才振兴。
人才的回归,又催生出无数扶志、裴鑫们挑起村两委的大梁,带动了组织振兴。
组织振兴进一步强化文化振兴的同时,又完善了服务体系,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,要么直接创业,要么以投资的形式带动产业,像羽绒产业、电商产业、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壮大。
产业的振兴,自然又促进了特色农业如“光山十宝”、观光旅游如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兴起,而与此同时,富起来的村民,更加珍惜生态环境保护,更加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思想,生态振兴水到渠成。
反过来,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,也无时无刻不在滋育着乡风、乡愁文化的凝聚和传承。
因此,光山县从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开始着笔,纯化乡风,强化教育,吸引人才回归,带动人才振兴;再以人才振兴为撬点,撑起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;进而以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,为生态振兴保驾护航;生态的振兴,又为乡风文化提供了滋育的土壤,为乡愁文化酿造了归来的温床。
至此,光山县树起一个文化滋育为源泉、人才回归为抓手、组织完善为纲领、产业兴起为核心、生态臻美为保障的“乡村振兴”新样板。